为何在马来西亚会有那么多华人?
网友A:
在马来西亚,有个专属形容华人华侨的特定名词: 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一般指生于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这些华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明朝人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
峇峇娘惹是babanyonya的音译,男性称为Baba“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一带建立了仓库和基地,还成立了大港宣慰司,后来一部分船员和明朝官兵就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定居后和当地的马来族或其他民族的妇女通婚。马来语中把联姻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峇峇”,女性后代则称“娘惹”。
这些土生土长的马来华人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是骨子里还是遵循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他们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部分已不会说汉语,他们讲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言,称为峇峇话。
此外,马华是海外华人中,对中国向心力最强的一群华人。不仅因为马来西亚较少对华人进行过种族清洗,也因为马华一直坚持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诞生与马来西亚的华陈祯禄曾联合马华各界,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 。
他这样对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发表演讲:“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巫人指马来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陈祯禄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民国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而且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采用公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也证实峇峇娘惹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中华意识。
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保山墓地占地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
此外,同其他国家的华人被融合不同,大马华人始终坚持华文教育,矢志不渝传承中华文化,而这一切国内都不知道而已。
马来西亚华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是华人至今仍然能在马来西亚保持种族独立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即使在我们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在上台之初就主动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
可是,唯一的例外就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坚决传承民族文化出发。并且再此过程中,遇到了马来西亚当地政府的坚决且强大的阻挠。
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上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
然而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人,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华人的独立中学!于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坚持下,马华的华文教育开始独立办学,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马来西亚华人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大量知名华人被马来西亚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华人独立中学。
但是这一切,在中国无人知晓。并且不止中国,全世界的人也都很少知道,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林连玉被称为“族魂”,这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汉语教育的权利。
可是,中国人见到马来西亚华人却会问:“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国内显然不知道马来西亚华人的苦楚。
抗战时期,马来西亚华人出钱出力,在艰难困苦中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可是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
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网友B:
不但是马来西亚,就是东南亚一带,至少在清末民初以前,华人都是主体民族,形成华人大量移民东南亚的原因无非有三,先说前两个:1出海谋生、2逃跑。
一、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开启移民海外
自唐朝起,中国进入了自己的大航海时代,直到明末以前,中国人的造船技术与航海事业都处于世界民族之颠。技术上的实现,使中国人有了远涉重洋移民海外的基础。
唐宋时期,由于又没有海禁,因此,东南沿海的华人开启了移民海外的先声:
“无可奈何炊甜粿,打起包裹过暹罗。”
这是一首来自潮汕地区的古老民谣,据《潮州志》考证,这句歌谣记述的是南宋末年潮州人移民泰国的一段历史。
由此可见,“崖山之亡”是华人下南洋的重要诱因,此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点。
二、逃跑——不服少数民族统治或躲避战乱
崖山之战后,陆秀夫虽负幼帝蹈海而亡,但其幼子陆自立却得以逃脱,并且带领部分南宋遗民乘番舶渡海外逃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岛上沿海三百里的顺塔地区建立顺塔王国:
其中,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并以图复兴宋国,顺塔王国与地方诸番共处竟然达一百多年,并且成为了南洋的一时霸主,到明永乐年间,重新与母国取得联系,向明朝进贡。
自宋末起,东南亚先后出现6个海外殖民政权和2个以华人为统治阶级的地方政权——《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梁启超。
按时间顺序,八大殖民政权如下:
1、前文之顺塔国——南宋,立国者江苏人
2、现代汶莱国创始人——明初,立国者福建客家人黄森屏
元末明初中国大乱时,黄森屏率领数千同乡避乱至今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在那里建立了属于华人独立统治的地方政权,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汶莱。
今天汶莱王族有黄氏代基因,因有联姻关系。
汶莱人很敬重这位伟大的海外华人,汶莱国旗上的其中一条斜杠,就是为了纪念黄森屏与他曾经创立的政权。
历史上,黄森屏曾经率部与汶莱土著的祖先国渤泥国抵抗过外来侵略者,可谓扬名异域、彪炳史册。
3、飞龙国——明嘉靖,立国者潮州人
由明朝起义军领袖张琏率领广东与福建的起义军余部与部分海盗建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他率部垦殖为渔,当地人称番舶长,后来下落不明,史册无载。
4、明末安波那岛国,今印尼大纳土纳群岛
明末潮汕人张杰绪纠合不服满清统治的部分南明残兵与部分乡勇部族远赴海外,建立的王国,是历史上华人在南海到达并且驻足的最远之地。
自那时候起,该岛上就一直是海外华人聚居地,直到90年代岛上99%的人还是华裔,80年代末曾经谋求独立,但失败,今天已经被印尼政府有意识的迁走了不少,剩下50%左右。
5、古暹罗王国(涵今泰国与柬埔寨部分地区)——清雍正年间
其国王为有潮汕人血统的泰国人郑信,他的父亲为广东潮州澄海人郑镛。雍正年间,郑镛南渡暹罗谋生,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后因郑镛早亡而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并且继续养父之爵位,后暹罗被缅甸东吁王朝灭国,郑信领导泰民抗缅,经过三年抗战后期竟然神奇的成功复国。
至今,这位“郑王”在泰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吞武里大帝”,是公认的泰国历史上的五大帝王之一。
6、宋卡王国,或称马来吴氏王国——清乾隆,立国者闽南人吴让
吴让是典型的东海沿海“下南洋”的人,他到马来西亚谋生,因功被当地蕃王分封宋卡地区(三个洲),虽并未公开建国,但是确实是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后来逐步将国土领域扩大到马来半岛的中部地区,称雄达129年。
7&8、清乾隆兰芳共和国与戴燕王国,客家人的王国
两个王国同时期,地理位置也在一起——都在今印度尼西亚占据称加里曼丹岛
所以,严格来说这两个应该是同一个国家,戴燕王国实际上是兰芳共和国的分支。
两国的建国者都是广东客家人,分别是罗芳伯与吴元盛,罗芳伯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是海外华人政权的最大传奇,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国之一,也是国体与制度、人口和文化最完善的国家,存在时间最长,影响力也最大。
9、新加坡——这个不用多说了,是唯一存留至今的以华人为统治者主体及主体国民的国家,虽然是黄皮白心,但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华夏后裔。
10、番外篇:更加远的华人政权
从以上十大海外华人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不难发现,不满少数民族统治与明清海禁政策是今天东南亚“华人满为桓”的主要诱因,因为,这些政权的建立者无一不是东南沿海的居民,而且尤其是被迫害严重的闽、客、潮三大族群——众所周知,满清曾下令沿海居民内迁50里,致使原本与闽南人、潮汕人杂处的客家人被赶入深山老林,如果不是玉米与红薯的传入,估计早被饿死绝种了。
那么,说好的“无非有三”之第三个原因了?
三、被卖猪仔
这里举三个例子以证明:
1、苏利南——国父是中国人的南美小国
1970年,荷属盖亚那获得完全独立地位后,后改国名为苏利南,潮汕籍客家人后裔钟亚瑟被国会选举为首任总统,任职长达10年时间
苏利南国土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54万,其中华人约1/10,大多数是160年前被陆续移民和欧美殖民者贩卖过来的惠阳籍客家人,客家话为该国官方法定语言,春节为法定假期。
2、模里西斯——又一个客家人的海外乐园
被马克吐温誉为“天堂中的天堂”的小岛国模里西斯,人口130万,其中华侨30000多人,以梅县客家人为主,而且大多数是社会上流群体,中国春节在该国同样成为了法定节日,模里西斯币的25卢比上为客家人朱梅麟,是模里西斯的著名经济家,他曾组于日本侵华期间试图组建模里西斯华人卫队回国参与对日作战(后改为大力捐款),是全球唯一肖像被印在他国货币上的华人。
模里西斯的华人,据考证,大多数是清朝期间因不满满清残酷压迫政策而外逃的人,也有部分是被欧美帝国主义贩卖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