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哪些民族?
新加坡的人口年齡結構正如上述所提到,5歲以下學齡前年齡組占人口總數的比重持續下降,1990年為7.6%,此後長期維持著低水平,5-14歲學齡組人口佔比也不高。相反地,超過65歲的居民比率上升,新加坡進入老齡化狀態。
民族結構方面,建國之初新加坡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幾乎被視為「世界人種博物館」,自英國殖民者萊佛士登島開發以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一些民族陸續嵌入,後者包括阿拉伯人、蘇格蘭人、荷蘭人、阿富汗人、菲律賓人、猶太人及歐亞混血後裔等。華人大約佔75%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是新加坡的三大主要民族,而這三大民族內部因為方言差異或來源地不同又可分為不同的群體。
華人最早移民到新加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一直以來都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從祖籍地可以分為福建幫、潮州幫、廣州幫、客家幫、海南幫及三江幫,從方言系別上則形成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等,根據代際情況還可分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種華人。政府鼓勵華人以普通話作為共同語言,以團結統一不同幫群的華人。總體而言,華人整體文化水平較高,活躍於新加坡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融業、交通運輸與通訊業、建築業等。
馬來人是指所有具有馬來西亞或印度尼西亞血統的人,被看作為新加坡的土著人,構成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所有來自印度次大陸的人,如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斯里蘭卡人等,被稱為印度人,他們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
在建國初期,特殊的地緣政治和薄弱的經濟基礎使得民族衝突不時發生,新加坡與周邊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族群關係互相影響,為避免國家四分五裂,在夾縫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新加坡領導人在涉及敏感的民族問題時格外謹慎,李光耀十分明確「新加坡既不是一個馬來人的國家,也不是一個華人的國家,更不是印度人的國家,而是一個綜合民族國家,也是一個民族獨立的國家。」
人民行動黨實施行之有效的多民族和諧政策,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多族群的城市國家,達成民族間的相互寬容、尊重、平等、團結。新加坡政府致力於構建一套獨具特色的共同價值觀體系,淡化民族意識,培植國民的國家意識,保障各民族在政治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承認民族差異的前提下對少數民族做出優惠安排,落實對馬來人的具體優惠措施。在語言問題上重視民族平等,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四種,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英語是行政用語,馬來語是國語。國家的外交政策服務於民族和諧目標,因此雖然新加坡和中國並不存在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和重大利益爭端,但是還是直到1990年才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