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宁可不要本土,也保住这里!日本最想要的中国领土是哪?

日本发动邪恶的侵略战争期间,除了朝鲜就属东北地区投入最大,和位于地震高发地带且资源贫瘠的本土不同,广阔无垠的东北平原上有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如果不是美国两颗原子弹和苏联军队南下消灭关东军打乱了日本的计划,这个疯狂的国家甚至打算放弃本土转移东北,继续进行抵抗。

  1. 日本对外扩张纲领—田中奏折

1928年底前后,一个在日本某政党干事长家里当抄写员的日本人,意外看到一份和中国有关的绝密文件,他一边抄写一边权衡,脑门上渐渐浮现出汗水不断往下滴。

等到这份文件快抄写完成,他做了一个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决定,记下来交给中国人!

回家到这名日本人凭借脑海里仅存的记忆把文件内容默写出来,偷偷交给一位在东北政府驻日机构任职的日籍华人。

“这是真的吗?日本政府真的会按文件上写的去做吗?”

面对好朋友发出的疑问,那名日本人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只是把文件交给对方,事关中国命运,这份文件很快被转交给东北政府外交秘书主任王家桢手里。

王家桢看完全部文件后,发现它是由日本政友会新选出的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在东京召开的东方会议的一部分会议秘密记录,因为回忆抄写时比较匆忙,字迹十分潦草,字句差错也很多,念着生涩,王家桢对掉字脱句或意义不明之处进行添补,并加以翻译整理。

它就是罪孽深重的《田中奏折》。

田中义一是日本有名的军国主义分子,1913年他写了《滞满所感》一文,后来“田中奏折”的梗概早已出现在这篇文章中。

《滞满所感》叫嚣着“大陆发展乃吾人民族生存之第一义。”

《田中奏折》上也写了“我大和民族之欲布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

这两个东西都是田中军国主义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只是一个在其前,一个接其后而已。

东方会议另一主角是外务省政务次官森恪,他在东方会议期间发言说:“满洲与蒙古,无论在历史的、经济的、国防的各方面,对于日本来说,乃是大陆的生命线,因此日本首先要确保它。”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是东方会议又一要人,他力主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虽然《田中奏折》没有公开,但其内容曾直接出现在日本制定并通过的《对华政策纲领》中,这个纲领用田中首相“训示”的形式加以公布,毫不掩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野心。

“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地方,在国防和国民生存关系上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我国不仅要予以特殊的考虑,还要有特别的责任和义务统治这片土地。”

在田中等一伙人看来,东北似乎已经是日本领土,无论名义还是实际上都不允许中国去“侵犯”,否则它就要断然采取“自卫措施”占领东北,这种恬不知耻的理念促使它后面发动侵华战争。

占领东北,是日本征服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第一步,这是“田中奏折”的基本思想,“训示”正是如此公开地将“奏折”内容展示出来。

  1. 发动移民侵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谋制造柳条沟事件,全面侵占中国东北,为了实现对中国领土的永久占领,关东军抛出20年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的侵略计划。

日本此举目的有四,首先是政治目的,通过向东北大规模移民实现对该地区的永久占领,实现“其日本国土的延伸。”

大规模移民可以让“满洲社会上下充斥浓厚的日本民族色彩”,借助日本移民影响东北人民对日本的看法,促使东北成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助燃剂。

由此可见,日本要确保统治的稳定,必须增加居住在东北的日本人绝对数量,进而“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一部分”。

其次是经济目的,东北地沃人稀,面积相当于日本本土的数倍,更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主产区之一,而粮食恰好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所急需的战略物资。

日本战犯古海忠曾说:“日本虽然工业化程度高,但国内极度缺粮,东北最大的作用就是努力增加粮食产量,持续地向本土和军队输送粮食。”

日本移民的农业生产,平时可以满足日本“土地饥饿”农民的粮食自给,战时则可作为“战地粮仓”,随时可就地供应日军粮食。

再则是军事目的,日本移民的到来可以帮关东军直接统治和镇压东北人民,巩固其殖民统治,并可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

日本入侵东北后遭到东北人民的激烈反抗,感到没有巩固的殖民地,就无法实现其“大陆政策”,只有通过日本移民到东北农村定居落户,才能真正实现对东北农村的控制。

这些日本人大多聚集在东北北部,方便为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提供后勤补给。

最后一个目的就是缓解日本国内日益严重的农业危机和阶级矛盾。

日本明治维新后虽然国力日渐增强,但国内民众生活水平没有显著增加,有数据表明当时日本境内的农民过得还不如江苏的一个普通农民,土地矛盾更是尖锐到极点。

日本农民和地主的斗争,1924年有2434次,1930年增加到2478次,1931年达到3419次,这还是有记载的中等以上规模,剩下未记载或小规模的多如牛毛。

日本的“米骚动”就是从一次普通的抢米行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国,影响到日本各阶层近千万人,将一部分国内农民迁往中国东北,可以充分缓和日本日益浓郁的革命氛围。

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进行了长达40年的移民入侵,从“试点移民”开始,经过“武装移民”,直至“国策移民”,其移民总数不少于35万人。

这些日本移民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和工具,他们在东北土地上的行动是冷漠的,曾有人肆意杀戮普通的东北百姓,只为印证这里是日本殖民地这个想法。

  1. 用教育洗脑东北

除了用移民同化东北巩固其永久占领的目的,日本还在中国东北肆无忌惮地推行殖民主义教育政策,向青年学生灌输其奴化思想,以快速培养大批可供日伪驱使的奴仆。

首先是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弱化国文教育。

1932年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所编纂中小学教科书中,日语教材多达9种,而国文教材只有3种。

在1935年南满中学堂课程设置中,日语课程课时不仅比国文课程课时多,而且在预科学年设置了多达20课时的日语课程,占据同年总课时的一大半。

其次是强行灌输“日本精神”,日伪当局以《教育敕语》为准则,大力宣扬并灌输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和地理课程中,主讲经过日伪当局刻意修改的东洋历史、日本历史、满洲地理和日本地理。

利用修身课对中学学生进行思想控制,其作为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教材多达6种。

日伪当局要求中、小学生必须“真心实意”地效忠于伪满皇帝和日本天皇,必须赞颂“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必须竭尽全力用户“大东亚共荣圈”以及“大东亚战争”,并甘愿为战争效劳。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日本进一步加强对精神教育,企图把东北作为日本最后的退路。

所有中等以上的学校统一实行军事训练,并在颁布的《时局诏书》中要求学生必须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展侵略战争服务,将中学的体育课改为体练课,增加大量军事训练,以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

军事训练中增加了“终日训练”和“实战训练”,极力向东北青年学生灌输“大东亚圣战必胜”的观念和为日帝献身的精神。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日本在东北实行的殖民教育危害性是很大的,严重影响了中国东北青年学生的科学水平。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推行的殖民教育体系土崩瓦解,日本帝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彻底宣告破灭。

  1. 战时东北遭受的掠夺

在日伪殖民地统治的14年间,东北人民历经磨难,日本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迫害和镇压,其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更是从金融、农产品和劳动力三个方面进行惨无人道的剥削。

金融方面主要是垄断黄金,增加黄金储备。

1937年6月10日,伪满公布新的《产金收买法》,对生产黄金进行严格统制,只有被授权的“满洲中央银行”才能收买产金,价格由财政部大臣规定,其他人不准收买砂金或生金,违者处以重罚,同时还广收民间黄金。

1940年伪经济部发出第196号期令,严格限制制造与贩卖黄金制品,重申民间所持黄金必须全部卖给伪中央银行。

1937年伪满中央银行结余黄金15.64吨,虽然1941年被日本运到国外23吨后伪满中央银行仅留下1.14吨,但1年后结存黄金数量又达到3吨,可见征收之严格。

除强征黄金外,日伪政府还通过强制摊派公债和强制储蓄的方式剥削东北人民。

1937年伪满政府发行公债4.44亿元,其中内债1.98亿元,外债1.93亿元,地方债0.53亿元,到1942年则增加到28亿元,内债17.57亿元,外债9.53亿元,地方债1.87亿元。

每次发行公债,都是由伪中央银行承包后强行转给私营金融部门,再强制分摊到每个东北人民身上。

1940年1月,伪满政府将金融合作社和农事合作社合并,成立兴农合作社,从而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和对农产品的统制。

之后5年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强征粮谷达3000多万吨,日伪当局在保证“绝对优先军需和对日输出”的基础下,对东北农村实行“农村生活必需品配给制度”。

配给制度根本不管东北人民的死活,数量少、质量差,完全无法满足人民最低限度生活需求。

例如一般群众每月只配给9公斤粮食,广大农村地区每月每人只有6.5公斤粮食,本溪、营口在1943年大人每月7公斤、小孩2公斤,即便是沈阳每月每人不过4—5公斤。

即便配给如此少,日伪政府还不满意,在口粮中掺杂进发霉玉米面,至于大米、白面等则完全用于军需,或供应日本人。

劳动力是生产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劳动力就谈不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不可能从事掠夺资源,因此对劳动力进行统制也是日伪剥削东北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和长期化,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增长,煤铁等军需物资的产量要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不足矛盾凸显出来。

为了确保劳动力资源,日伪当局于1938年12月1日发布《劳动统制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劳动统制。

核心就是强征劳动力,实行所谓“全民皆劳”,实行严格的劳动统制,对劳动力的招募、分配、管理、流动、工资等实行统制。

例如1944年日伪从东北各县强征劳动力15000名,修建兴安岭王爷庙军事工程,冻饿劳累致死6000余人。

日伪政府的残酷统治下东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完全沦为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地,后来更是在美国即将进攻日本本土时,提出所谓“退守东北,支持日本巷战抵抗”。